4月10日下午,学校银龄教师崔锦峰教授应学院邀请,在西固西校区报告厅作题为《聚酰亚胺-聚氨酯嵌段共聚物及其材料设计、制备与性能》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学院负责人主持,石油化学工程学院与应用化学工程学院教师及2024级、2023级本科学生参加了报告会。
(崔锦峰教授作学术讲座现场)
讲座伊始,崔锦峰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系统梳理了聚酰亚胺(PI)和聚氨酯(PU)两类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的特性与应用现状。他指出,聚酰亚胺虽具有优异的耐高温性和机械强度,但存在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而聚氨酯弹性好、易加工,却在耐热性和化学稳定性方面表现不足。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将两者嵌段共聚,可突破单一材料的性能局限,实现"刚柔并济"的协同效应。在技术分享环节,崔教授详细解析了聚酰亚胺-聚氨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路径,重点介绍了溶液聚合、熔融缩聚等关键制备工艺,以及弹性体成型、功能涂层制备等应用技术。结合团队研究成果,他生动展示了该材料在航空航天耐高温部件、汽车轻量化材料、电子器件封装、人工关节涂层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其"一材多用"的特性引发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谈及未来展望时,崔教授特别强调了智能响应型共聚物、环境友好制备工艺等研究方向,并分享了"选题要立足国家需求,研究需坚持十年磨一剑"的科研心得。
学院负责人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既是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计划助力西部高校发展的生动实践,也为推进学院专业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学院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科研反哺教学,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智力支撑。
(撰稿:何楠 摄影:王方圆 审核:陈兴义)
专家简介:
崔锦峰,男,1964年5月生,甘肃静宁人,教授。毕业于天津科技大学高分子成型专业,研修于华东理工大学高分子化工专业和日本立命馆大学之大学运营管理。2013年7月晋升为教授,曾任徽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副院长、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处长等职。2024年7月入选教育部高校银铃教师支援西部计划,任职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兼任中国涂料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技术专家、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技术专家,曾获2021年中国化工学会会刊优秀审稿人和2016-2024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管理工作分会先进工作者。
主要承担《高聚物合成工艺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等本科课程教学和《高聚物结构与性能》等研究生课程教学,指导硕士研究生43名。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和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各类项目10多项,曾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兰州市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兰州市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SCI/EI收录50多篇;申请发明专利150多项,授权50多项。担任《涂料工业》、《中国涂料》、《现代涂料与涂装》等杂志编委,担任《复合材料学报》、《化工学报》、《化工进展》、《精细化工》和《涂料工业》等期刊特聘审稿人,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参编专著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