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血脉,汇聚青年之智——石油化学工程学院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者:席满意发布时间:2025-07-17浏览次数:10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子学习党史、鉴往知来,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712日—716日,石油化学工程学院的师生们怀揣着对红色热土的向往与服务社会的初心,奔赴甘肃省会宁县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以“赓续红色血脉,汇聚青年之智”为主题,通过参观会师纪念馆、文旅体验、采访会中学子、学习非遗文化、开展志愿活动以及政治理论宣讲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会宁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发展活力的土地上留下了青春的足迹。

微信图片_20250717122217.jpg


追寻红色初心,传承革命精神

712日抵达会宁的首站,师生们走进了庄严肃穆的会师纪念馆。一踏入馆内,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历经岁月洗礼的革命文物,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壮丽场景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历程。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师生们沿着历史的脉络,认真聆听每一段故事。从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到会师时的激动人心;从革命先辈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到他们为了民族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都深深触动着每一位师生的心灵。在会师楼前,师生们庄严肃立,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在广场上空回荡,表达着他们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的坚定决心。

通过此次参观,师生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大家纷纷表示,要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红色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微信图片_20250717122309.jpg


溯源苦读初心,感悟求学精神

会宁自古以来就有“状元故里,博士之乡”的美誉,当地学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闻名遐迩。为了探寻会宁教育成功的密码,712日下午,师生们走进会宁的校园,采访了当地的会宁学子。

采访过程中,会宁学子们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感悟。他们中有的来自农村家庭,生活条件艰苦,但始终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每天早起晚睡,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是我们这里的常态。”一位高三学生说道,“因为我们知道,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除了自身的努力,会宁学子们还提到了家庭和学校对他们的影响。家长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非常重视教育,想尽办法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老师们敬业奉献,不仅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学习习惯。

通过与会宁学子的交流,师生们深刻感受到了会宁教育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力量。大家表示,要学习会宁学子勤奋刻苦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将来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微信图片_20250717122304.jpg

感受自然风光,探索文旅融合

713日上午,师生们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桃花山。桃花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会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这里山峦起伏,绿树成荫,既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有众多人文古迹点缀其间。

沿着山间小径,师生们漫步前行,欣赏着沿途的美景。山上的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寺庙、亭台楼阁相互辉映,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气息。在参观过程中,师生们还了解到当地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对桃花山等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不仅提升了景区的品质和知名度,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此次桃花山之行,让师生们在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文旅融合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大家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积极关注和支持文旅产业发展,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17122259.jpg

学习剪纸艺术,传承非遗文化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713日下午,师生们走进会宁文化馆,学习当地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剪纸是会宁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在文化馆内,剪纸艺术传承人热情地迎接了师生们,并现场展示了高超的剪纸技艺。一张普通的红纸,在传承人手中经过折叠、裁剪,片刻之间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生动有趣的人物故事。师生们被传承人精湛的技艺所折服,纷纷跃跃欲试。在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师生们从最基础的折纸、画线开始学起,逐步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技巧。虽然大家的作品还略显稚嫩,但每一个作品都饱含着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决心。

学习剪纸艺术的过程,不仅让师生们体验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增强了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大家表示,要积极宣传和推广剪纸艺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珍贵的民间艺术,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17122313.jpg


普及语言文化,开展扶智推普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为了提高当地居民的普通话水平,助力教育扶智,714日,师生们在会宁的社区开展了一场扶智推普志愿活动。

活动中,师生们通过一对一辅导、趣味语言游戏等多种形式,向社区居民传授普通话知识和发音技巧。活动现场,志愿者们详细讲解了普通话的语音、语调、词汇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示范朗读、互动练习等方式,让居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志愿者们耐心地纠正居民们的发音错误,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文化程度的居民,制定个性化的辅导方案。趣味语言游戏则让活动氛围更加轻松愉快,居民们在游戏中学习普通话,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此次扶智推普志愿活动,不仅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普通话水平,也增进了师生与居民之间的感情。大家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语言文化普及工作,为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微信图片_20250717122255.jpg


师生助农实践,情暖田间地头

715日,正值农忙时节,师生们带着热情与诚意深入农户家中、田间地头,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当地农产品特色,为农民朋友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活动中,师生们化身“调研员”,向农户详细询问农产品的种植过程、生长周期及品质特点。从颗粒饱满的小杂粮到香甜多汁的瓜果,从传统工艺制作的干货到原生态养殖的禽蛋,大家认真记录每一种农产品的“独特标签”,如“沙质土壤培育的耐旱作物”“无农药残留的绿色种植”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在掌握农产品特点后,师生们结合所学知识与市场观察,为农民们出谋划策。有的提出“设计特色包装突出地域标识”,有的建议“利用短视频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还有的计划协助整理农产品信息,搭建校园与乡村的对接桥梁。

师生们的建议贴合实际、操作性强,让农户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也让这场助农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成为连接校园与乡村的暖心纽带。

微信图片_20250717122245.jpg

深入社区群众,传播党的声音

716日,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师生们在社区开展了政治理论宣讲活动。志愿者们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向社区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内容。

在宣讲过程中,志愿者们重点讲解了党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如何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同时,还与群众进行了互动交流,解答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此次政治理论宣讲活动,不仅让社区群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党的政策和理论,也进一步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大家表示,要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微信图片_20250717122250.jpg

五天的会宁之行,像一粒种子落进心田。从会师纪念馆的红色记忆,到桃花山的文旅新篇;从剪纸非遗的指尖传承,到田间地头的助农实践,石油化学工程学院的师生们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用心灵感受时代。这场实践不仅是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课,更是青年学子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在触摸历史温度、感知乡土脉动的过程中,师生们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家国发展的壮阔征程,以躬身力行诠释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未来,师生们必将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扎实的学识、更炽热的担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勇毅前行,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以奋斗之姿续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青春华章。

撰稿:王方圆 摄影:高仕荣 审核:陈兴义